0531-88806568

30多岁博士5000元起薪,医生阳光收入如何提高

时间:2023-9-27 22:25:40来源:浏览:

医生收入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是国际通行做法,主要由医生的职业性质,结合前期教育和终身职业学习成本等因素决定。

 

 
8月9日,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,“要真正让医务人员有阳光体面的收入”。医生薪酬问题再次成为业内讨论的焦点。

 

我国医务人员收入真的低吗?今年5月,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等机构的学者发布《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我国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进展与成效》调研报告(下简称《调研报告》),2011年至2021年,全国公立医院人均工资年均增长率为12.5%,超过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长率10.1%。

 

但《调研报告》同样指出,公立医院薪酬水平仍具有一定的增长空间,国际上公立医院医务人员薪酬水平一般为社会平均工资的3至5倍。

 
医生收入普遍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是国际的通行做法,这主要由医生的职业性质,结合前期教育和终身职业学习成本等因素决定。上海创奇健康发展研究院创始人蔡江南对“医学界”表示。“我国医生的薪酬改革,核心问题是医疗服务收入补偿。这不仅仅关乎哪一部分医生,从国际上来看,我们国家整体医生的收入水平都是偏低的。”

 

医改持续推进,集采降费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,为医疗服务价格赢得了改革的窗口,当改革成效不断积累,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也进入发展阶段,如何将改革红利传导到广大医务人员身上?

 


 

 

医生收入到底有多少?

 

 

关于收入的困惑,首当其冲体现在年轻医生群体。

 

北京一位三甲医院主任医师对“医学界”表示,一个医学生5年本科3年读研,8年出来才做医生,还要经过几年的规范化培训。评上主治后,收入高的地区平均一个月能拿到1—2万,和同等教育年限和工作强度的其他职业比,可以说是很低的。

 

学医越来越卷,“大城市、高级别医院的医疗人才日渐饱和,对于一个医学生来说,如果不是顶尖院校、高学历的毕业生,可能随时要做好往三、四线城市发展的准备。”上海一位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同样表示,“即便进入发达地区就业,年轻医生要熬到体面收入需要熬很多年。那些和你高考分数相似,学金融、计算机等专业的同学,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收入可能都比你要高得多。”

 

毕业于北方某名牌医学院校的麻醉科医生刘晓感同身受。她告诉“医学界”,从上大学算起,自己用了11年时间拿到博士学位,后又经历近5年的规培,终于在2019年评上麻醉科主治医师。“做住院医时的工资和奖金都很低,尤其是头三年,月收入5000都不到。评上主治后稍微改善了一些,但我都36岁了,在北京也只是徘徊在基础收入线上。”

 

“家里没钱的最好不要学医。”一位中部省会城市三甲医院的年轻医生直言说。他今年31岁,刚刚在国外拿到博士学位回国,目前尚在为期两年的规培中,一个月到手的钱有七八千。但因父母颇有经济实力,在他读研期间就在省会提前给他买好了房子。他感慨说,如果缺少家庭支持的话,照他目前的收入水平,不知猴年马月才能买房。

 

即便熬过了职场初级阶段,评上副高后,待遇也因地域、医院、科室等差异不尽相同。

 

在安徽一所三甲医院,今年48岁的儿科副主任医师陈强工作已25年,目前月收入1万多,相对应的是月均约1000人次的门诊,治疗组月均150人次流转的住院患儿,以及科研、教学、会诊和医疗矛盾处理等一系列琐碎工作。

 

“儿童不像成年人能清晰描述症状,诊断很多时候都靠医生猜,用药也非常小心。同时家长要求多,医疗风险大,矛盾爆发频繁。”陈强表示,“同时儿科手术、检验检查等医疗收入少,客单价低,在医院里始终是不赚钱的科室,待遇也一直很差。年轻医生更是如此,他们还需要负责夜班。”

 

长期以来,禁止向科室和医务人员下达创收指标都是薪酬改革的重点。今年7月24日,国家卫健委等六部门在下半年医改任务中再次强调,医务人员薪酬不得与药品、卫生材料、检查、化验等业务收入挂钩。

 

但在实际中,因业务的“繁荣与否”而造成的科室间的收入差距依然巨大。东北某三甲医院的一位内科医生就告诉“医学界”,在他们医院,急诊科、儿科、精神科、耳鼻喉科等,都是待遇排后的科室,但因为他们是整个东北地区数一数二的医院,几乎垄断了省内与临近省份的患者资源,再加上医院重视检验检查等方面的创收,所以总体待遇比较好。“像胸外科、乳腺科等这几年比较吃香的科室,年轻主治一个月奖金就能有三万。”

 

多位临床医生对“医学界”表达了疑惑:虽然一直强调提升医生薪酬水平,但随着药品耗材零加成,检验检查等业务性创收也不允许挂钩绩效,那待遇到底从何提升?

 

 

基于“996”甚至“007”的工资

 

 

2021年8月31日,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曾对媒体表示,公立医院年均现金薪酬已经高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。前述《调研报告》同样发现,2010年至2021年,我国公立医院人均年工资从5.4万元上涨至19.7万元,约为社会平均工资的1.4倍至1.9倍。

 

但根据《第一财经》最近发布的“大三甲医生工作时长样本调查”,多名医生表示,每周基本的工作时长都在60-80个小时,加班费杯水车薪,很多时候甚至不发。最长的时间连续“作战”三天两夜,连续工作超过60个小时,第二天还要接着再上班。

 

前述内科医生同样对“医学界”表示,“比如乳腺外科的同事,虽然待遇好,但他们每天6点半早会,晚上十点多回家是常态,一周六天。一般人根本扛不住。”

 

“三级医院的医生收入确实不低,特别是大城市的三级医院。”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对“医学界”表示,“但这普遍是基于“996”甚至“007”的超额工作时间。此外,当前医疗价格存在地区、项目间比价关系不合理。以护理费为例,很多医院一天的标准只有100元。

 

超额工作下,医生薪酬的增加从何而来?结合近年相关文件,中华医学会医院管理专业委员会会员徐毓才告诉“医学界”,主要包括向改革要,增加政府财政投资。其次是医院的经营管理,增收节支。如果这两方面做不到,薪酬增加就无从谈起。”

 

“而医院总收入增加后,如何反馈至医务人员身上?又如何平衡保障和激励性待遇,既反映不同科室间的客观工作性质和强度差异,也兼顾‘冷门科室’的发展,这非常考验管理者的管理水平。”

 

2022年,安徽省芜湖市市长宁波在接受《每日经济新闻》采访时介绍,芜湖市从2016年开始启动新一轮的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,包括创新设计工资总额核算公式,合理确定工资总额并动态调整,同时设置约束性条件,控制医院不合理行为。

 

宁波提到,芜湖市落实公立医院内部分配的自主权,采取五类岗位切块绩效分配方法,以解决原先绩效分配不均衡的问题。该市第二人民医院在2020年启动“基于CMI指数的RBRVS工作量绩效管理”改革,2021年疑难病例数同比增长29%,三、四级手术同比增长17%。2021年,市属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较2016年上升4.6个百分点,人均工资性收入较2016年增长了43%。”

 
而除了绩效管理、分配等制度外,2021年8月31日,国家医保局等八部门印发《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方案》,明确提出通过3至5年的试点,探索形成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经验。同年11月,五个试点城市名单公布。

 

以首轮试点城市厦门为例,2020年12月,厦门调升公立医疗机构普通门诊诊查费、中医辨证论治费等15项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诊察类项目价格,调增部分全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,同时调降磁共振(MRI)平扫等26项大型仪器设备类的检查类项目价格,进一步优化医疗机构收入结构。

 

苏州的方案则提到,对于通用型项目,会基于服务要素成本大数据分析,确定合理的价格基准;对于复杂型项目,由医院和医生提出专业性意见建议,深度参与政府指导价;对于特需和新增项目,由医院自主定价。

 

但有文章指出,总体来看,我国尚未形成以技术劳务价值、风险程度、技术难度为中心的医疗服务项目定价机制。取消药品加成收入后,公立医院的经营收入受到冲击,医疗服务价格偏离项目成本与技术人员价值。

 

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医联体医保支付研究中心研究员仲崇明告诉“医学界”,价格改革的阻力非常明显。这种阻力表现为,患者担心看病更贵,医疗服务供方“不患寡而患不均”,政策制定者,特别是地方统筹区的政策制定者也可能迟疑不决。